Oriental Arts Education Center
Members Login

Login
Home




     校长博客








校长的话

亲爱的家长们, 孩子们, 老师们朋友们:


又是一年收获季,我们在这里欢聚,分享成长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


记不清在学校的前台迎来了多少3,4岁的孩子,也不知从这舞台上送走过多少婷婷玉立的毕业生。从1996年狂飇社制作的我的 ”东方之韵”独舞晚会在休斯敦上演, 是我的舞台生涯告一段落,我的教育事业从此就开始了。1997年开办舞蹈学校,十三年后,创办综合艺术学校 ”东方艺术教育中心”, 一晃就是二十年!人生真的很有意思,三十年前苏州玉佛寺方丈给我写下的”为人之师”四个字,竟然成为了我一生的事业,而且至今也没有厌倦,还是兴致勃勃地想继续走下去。我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教材的改编,如何编写出最合适这些在国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的艺术教材,怎样在这些孩子身上留下浓浓的中国文化?怎样培养出具有具有综合素质, 全面健康发展的孩子,而不仅仅追求技术技巧分数成绩?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此有所收获,怎样保持教师团队的和谐默契,在团结协作的同时又能彰显个性,激励创新意识?还有管理的逐步完善等等。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心里与家长对话,说服她们,孩子是需要慢慢长大,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坚持才能有成绩。非常希望能和家长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把的孩子培养好,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前面的路很长,我们还在前行,好多事要做,来不及坐下来回顾歇息。但是回首往事让我无限感慨的是,我的朋友们都在我身边,无论人生沉浮,时过境迁,朱安平依旧坐着最后边审视着舞台,陈瑞琳也在观众席里,当年是她的一篇”梦里花落舞婵娟”把我介绍给了休斯顿的观众;鲍玲永远在舞台的左边作舞台总监,李民在灯光室,Yvonne 在音乐控制,Jessie在操作背景,Bill 在管理话筒,陈焕泽,卢永清等更多的义工在幕后各尽其责,老师们在幕后看顾着每一个孩子,确保台上的成功顺利。台下那么多朋友,二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关注着我,还有许许多多新朋友的支持,有你们在, 我就踏实, 心暖!这样地不离不弃是我无法用语言致谢的!那只能要求你们:陪我再走二十年...


徐利


【徐利话教育】老师眼里“受教”和“不受教”的孩子是怎样的?

家长们经常会因为一个问题而发愁,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见,另一方面相处起来又希望孩子能比较听话。

 

有主见的孩子通常“不听话”,听话的孩子处处随和又显得缺乏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以为是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和指导方面会有障碍,往往得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学好。那么是否有这样一种孩子,既有自己的想法,又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善于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有这样的孩子吗?

 

我的答案是:“有!”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都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在参加比赛和竞技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尤其出色,她们虽然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在训练过程中会非常地配合,会千百次地练习来达到老师的要求。这一类孩子就是所谓“受教”的孩子,她们的进步是飞速的。

 

我经常为自己的孩子有太强的个性而头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尊心太强是影响学习能力的。所以一旦我遇到既有主见,又能听从教导刻苦练习的孩子,必定会与孩子的父母交流经验。几乎每个妈妈都告诉我这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事实和失败慢慢磨练着孩子的个性,她们会深刻地认识到训练的重要性,认同老师的教导,会接受魔鬼般地训练,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训练和参赛的过程中成功地练就不屈不挠坚强的内心。

 

试问:将这样的孩子放飞社会,家长会担心吗?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与其一味呵护,不如磨练孩子更能让你们欣慰。


【徐利话教育】比赛究竟比的是什么?

休斯敦C频道 公众号HoustonC 点击上面「HoustonC」即可快速关注

一场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我们学校培养孩子们参加各种大赛,经历过各种培训过程,帮助过各种条件的孩子,得到了一些意料之中的和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常深思,最终认为:比赛比的是强大的内心和坚毅的训练。

 

家长们常常问我一句话:“你觉得我的孩子有条件去参赛吗?”我的回答往往是:“这个问题应该是去问您的孩子。她如果自己认为能比,就一定行!”因为我见过拥有可以拿冠军实力的孩子却名落孙山,条件完全不占优势的孩子反而一举夺冠,现实有时让我很无语。

 

我很痛心家长们常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比如:“她条件差,没有跳舞的天分。”我想知道:天才有几个,一定会花落你家吗?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幻想,让我们的孩子当个平凡的人,普通而快乐的活着。

 

本人切实体会到比赛的好处,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越战越勇,不言放弃,勇于挑战。让我欣慰的是,强大内心的训练是多么不易,要经受失败,坚持参与的过程。每次看到孩子们坚定的眼神,我总是不由地感叹:单纯是多么可爱,艺术要的就是纯粹!

 

比赛最终比的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内心的强大、淡定。所以孩子们,老师相信你赢得的不仅仅是舞蹈比赛,你将赢得整个人生。

 

 

相关主题

【徐利话教育】我的孩子有天赋吗?

【徐利话教育】用眼睛告诉老师"我要学"

【徐利话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

【徐利话教育】在"突出个性"和"基础教育"之间找到平衡

【徐利话教育】只有综合素质能帮助孩子到达顶峰

【徐利话教育】“兴奋”的孩子学得好

 

(特约撰稿人 东方艺术教育中心 徐利校长)

版权归休斯敦C频道所有,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徐利话教育】用眼睛告诉老师"我要学"

2017-01-27 徐利 HoustonC HoustonC


在我教学二十年的过程中,有个很强烈的感受:有的孩子,使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感到越教越有劲儿,都忘了时间,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技能全盘托出;有的孩子,使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感到像拉了一辆沉重的需要加油的车一样吃力,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希望时间快点过去,课快点结束吧。


虽然我会提醒自己对学生不该有“分别心”,但是老师毕竟也是平常人。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会互相影响和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哪怕只是用眼神告诉老师“我要学”,也能和老师互相激发。所以,我真心认为培养好孩子的学习态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在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因为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虽然可以起到点拨的作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而且,培养学习态度要从小开始,在孩子懂得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学习以后,让好习惯成为自然,那么孩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认为:只在孩子的功课和技能方面精益求精,不如也用心在平时的点滴,好好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教授这样的孩子,孩子就会有机会接受各种高人的指点,得到园丁更尽心的培育,吸收知识的范围更广,效果也会更好。


我曾经与一位成功的母亲交流过,那位母亲说:"我除了教会她有礼貌;见人就要打招呼;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其他的我都没有教过。"正如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教练 Ralph Marston 曾经说过的那样:"出类拔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态度。(Excellence is not a skill, it is an attitude.)”


徐利话教育之五: 何谓“天赋”

许多家长通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看我的孩子有天赋吗?”这样的问题让我非常难以回答。我曾经有幸与一位遗传学专家交谈过这个话题,他认为,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遗传的是正常的智商,百分之五的孩子遗传了特别差的智商,还有百分之五的孩子遗传的是特别上乘的智商-成为所谓的“天才”。那么,我们的孩子大多都应该属于那百分之九十的范畴。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天赋只有在人生发展的后期,区别一个匠人或一个大师时才会发生作用。对于我们面对的日常生活,百分之九十的智商足以应付。一个成功者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后天的各种因素和契机所致。

教育是一个长线的工程,不要企图走捷径,不要侥幸自己的孩子有那百分之零点五的天才智商,而要更多的专注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创造力。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正确地引导,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调动孩子的兴趣,然后要坚持深入地学习。先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后是孩子自发的投入,把握好分寸,就能事半功倍。

所以,请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是否有天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力,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最后能把专业技能升华成为“天赋”,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你们认为呢?


哈佛语训,与你分享:人与人的差距,最小的是智商,最大的是坚毅。



徐利话教育之四: 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

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成功者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许多家长总是问:如何培养这种优秀的品质?我非常抱歉地告诉父母,你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生有些功课可以补习,但是品质是需要长期熏陶和培养的。

学习艺术是训练和培养孩子 “坚持”的品质的非常好的方法。艺术不是轻易看到成效的门类,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这种不知不觉的过程是需要耐心和坚持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体现的。那我们的孩子是否可以等到,主要看家长是否能坚持。如果抱着极功近利的态度去学习,那你是一定等不到飞跃的那一天的。学习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成功之前是一条漫漫的黑夜长路,在接近光明的前夕恐怕会更加黑暗。这一路会有多少人放弃,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能挺住,直至光明的到来。学会不放弃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人生功课。


在艺术的学习艺术途中,大家都会对自已有疑问:我是否该学下去,是否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这样的疑问是教育最大的天敌,不坚定,不自信是最要不得的。如果父母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变故,放弃,想想这样能培养岀坚持的孩子吗?

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需三方面造就的:老师,父母还有孩子的本身。我认为, 从不轻言放弃,和持之以恒, 从自己开始。



徐利话教育之三: 如何平衡"突出个性"和"基础教育"

许多中国家长对如何在美国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教育自己的孩子产生了困惑。基于自己所接受的填鸭式的成长经验,认为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任其个性自由发展;但又耽心如此放任下去,无法收拾。想给加些功课,又怕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由着孩子自由发展,又担心基础教育不扎实,始终纠结,两难。 我也常常思索,如何平衡"突出个性"和"基础教育",如何拿捏两者间的分寸。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把握阶段性。在孩子小的时候,六,七岁前应该大力鼓励个性发展,宽松的环境会让孩子的个性自由的成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建立自信。家长只需观察孩子的特性,加以正确地引导。这期间,艺术的培养对智力的开发起着主导的作用,孩子们的感觉是在玩,是一在种完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的学习和吸收。

七岁以上应该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象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地把学习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切记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压力不要太大。集中注意力,注重的是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时间的长短。用心的父母已熟悉孩子的个性,可以有意识的为其做好引导和调教工作,用好奇心和上进心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十一岁以上就得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没商量地努力学习。 要求孩子独立分配时间, 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家长的监督只是辅助性的,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的适应中学的学习压力, 为高中, 大学的冲顶打好基础。

关于突出个性,希望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就象养植物一样,如水和养料给得太多,反而会把植物养死。每个孩子都自己的特殊性,天生我才必有用,突出个性的培养是每个父母需要用心的一面,爱他要先懂得他,给予的一定是他所需的,这样的孩子才会出落地健康,阳光,聪慧, 自信。爱是要看对方的需求而给予,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徐利话教育之二: 综合素质的培养

自己从事舞蹈教育十六年的经验告诉我,只有综合素质越高的学生才能最终进入顶峰状态。

那么何为综合素质呢? 比如一个舞者,在其事业成熟期需要展示独舞作品,在整个排练过程中会你会发现,除了她的舞蹈技能以外,美术知识和审美意识会体现在她的造型能力方面,画面的想象力有助于她对舞蹈构图的空间把握;音乐素养则体现在她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控,能让舞蹈更付于生命的动感并具有灵性;节奏的张驰缓急和呼吸的吐纳收放都能随心所致,使舞蹈看起来流畅自如;文学素养体现在最终能把舞蹈跳出深度和厚度,肢体有了倾诉的感觉,能与观众有灵魂的共鸣和交流, 使舞者和观者都能从中体验美的感动。。。同样的动作, 有的如同机械动作重复,过眼则忘; 而有的却有滋有味,如歌如泣。所以, 舞的境界不仅是单纯的舞动,而是赋予了生命力和人生的感悟。


也许家长会质疑要学那么多东西来得及吗?不必每样都学,而是选择孩子的兴趣所在。但是熏陶也是一样极好的事,每天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熏陶,隔窗欣赏美丽的舞蹈, 在过道上聆听优美的琴声, 从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一份欣喜,即便不学习也能略懂一二,甚至收获灵感或启迪。 许多孩子学东西不是只有坐到教室才能学习的,耳熏目染也是一种极好的接受知识的方式。为孩子们创造综合艺术教育环境,这也是正是我创办东方艺术教育中心的缘由。


请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立体思维,有层次的创造性教学,多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单线的教学方式在如今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徐利话教育之一: 为什么要 “让脊椎骨兴奋起来”

记得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期间,有位著名的中国舞教授-王佩英,每每在课堂里会问一句话:"我让你把脊椎骨兴奋起来了吗?”久而久之成了她的名言.与她上课久了才知道她是在问: “你们兴奋起来了吗?激情调动起来了吗?” 现在回想起来, 上王教授的每一堂课都是那么充实,让人流连忘返。身体的每一根神经都被调动起来,情绪是兴奋的,思维是极活跃的, 整个身心都充满激情和创造力。


在自己从事教育的十六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的学习氛围是如此的重要。 我也常常学着象王教授那样要求自己,事先做足了功课,用最大的热情和最佳精神状态去面对学生,用自己的爱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她们的 “脊椎骨”兴奋起来。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们,思维活跃, 吸收力强,对的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能积极的回应和给你灵感, 让每堂课都充满挑战和艺术魅力。


现在,我把这要求灌输到我的教师团队,珍视每一个学生,竭尽全力丰富每一个课堂。无论是身体和思维都需要暖身,再带着学生们兴奋起来,等你把握好学生的兴奋点,这时所教的东西,学生们是那样积极地接纳,几乎是一学就会!不再那样被动的,象拖着破车那样辛苦。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装上马达自己就往前跑了。


在这里,让我们的老师们和热爱教育的父母们,把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习的机会都把握好,让孩子们"把脊椎骨兴奋起来"享受教和学的双重愉悦。